读书《赢在顶层设计》高建华 - 20250724
用了5天,读完了《赢在顶层设计》,这是我做笔记最多的一本书,翻看了下一共写了 14 页。
这本书非常适合已经度过生存线,开始寻求发展的团队,在通用一点就是适合那些寻求突破,寻求转型的团队,恰好原则科技正处于这个阶段。
原则科技,经历了近四年,实现了稳定的收支平衡,下一个阶段就是要去思考如何发展了,这也到了开始进入深水区的范畴,毕竟过去的我,也只是做到了收支平衡,微微有点小利润。
如果没有现实基础,看这本书感觉都是大道理,各种谈战略,谈管理,谈转型等等。
关于战略,这次我学到了一句话:战略就是实现目标的路径和具体方法。
所以,战略就是让组织如何赢的思考,战略不是计划,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就叫做战略,战略是一套系统性工程,是让组织成功的逻辑,而寻找整个逻辑过程就是「顶层设计」。
这个顶层设计中,会有组织的方方面面,这让我想起了之前一本书《系统之美》,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要的不是赢下一场战斗,而是要赢下整个战争。
读这本《赢在顶层设计》过程中,总是背后一凉,原来自己在组织思考层面几乎为0,毫无章法,都是零碎散漫的。以至于这几年下来,确实靠「人的智商」实现了生存,但没有「组织智商」积累,没有沉淀。
如果想在「未来2年实现10倍增长」,那么靠过去的方法一定很难,甚至就做不到。过去就是游击队,这里打一枪,那里打一枪,为了实现十倍增长,就必须升级组织,成为有组织,有纪律,有章法的团队,当然这也很难,也是新的挑战。不过我意识到了,这就是巨大的进步。
想起了张一鸣表达过的一个观点:「认知是最大的竞争力,其他生成要素都可以构建」。现在能懂了,能感受到力量和正确性了。这也是我之前潜意识里意识到的,做一件事,可怕的不是不会,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,无知而自大,甚至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。
在字节内部,张一鸣还提过一个思考/方法:把「公司」当产品打造,而公司对外提供的产品,是「公司」这款产品的外显。马斯克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:我们制造了机器(超级工厂),而机器又制造了机器(特斯拉汽车)。我们的竞争力不是特斯拉,而是我们的超级工厂。
虽然我之前也在日记中写过,但这次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:一家公司的竞争力,永远不是产品,而是看不见的组织能力。具备了组织能力,才能打造出超越用户预期的产品。当然组织能力可以和打造产品同步构建,这是知行合一的过程,组织能力提升不起来,就无法打造优秀的产品。持续打造出优秀的产品,就是组织能力提升到了的表现。
原则科技的下一步也是同理,对于我来说,打造组织能力,比在做一款产品本身更重要。这一切的根源是认知,认知到这件事很重要,最重要。对于我也是下一个阶段成长目标,从能自己做产品,成长到能做一家聚焦优秀成员,然后他们为用户做产品。只有这样,必须这样,才能实现「10倍」增长。
这样去想问题,那么原则科技下一款产品做国内还是出海,也就不本质了。因为已经从「摸石头过河」变成「从后往前看」,以终为始的结果导向思维。
关于「从后往前看」这几个字,也是我在这本《赢在顶层设计》中学到的秘密。这是一种思考方式,读书和看电影可以从前往后,但做企业,一定要从后往前,这就要求必须想清楚,先谋定而后动。这对应到组织中就是思考清楚使命,愿景,然后从使命往前推,为了实现使命需要做什么,这个做什么的过程就是定战略,战略是实现目标的路径和具体方法。这就通了,呼应上了。
想清楚使命愿景,然后往前拆解,确定战略规划(5年/10年),然后在往下拆解为了实现战略目标,那需要搭建什么样的组织,什么样的架构,对应需要什么样的人才,为了留住人才,应该怎么激励等。
这就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,想清楚,然后推演,直至最后形成战略(实现目标的路径和具体方法),最后就是执行了。
这也是原则科技这几年犯的错,没有战略,没有使命愿景,一直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做完A产品,就做B产品,做B产品的时候A产品就放下了,这几年做了很多,但留下的很少,组织也不具备运营多款产品的能力,同时剩下的几款产品虽然有收入,但彼此之间无法形成合力。不赚钱,也不值钱,只能解决温饱。
原则科技的下一步,不能仅以做什么产品为导向,而是同步需要以建设组织导向,打造一个有智商的组织,通过文化吸引人才,通过激励留下人才,共同为用户做产品,为社会创造价值。
这将是我在原则未来2年最重要的事,只有实现,才能有「10倍」增长。
对我也是新的挑战,如何打造好「公司」这款产品。
其实这些问题,应该在4年前就想清楚,当然4年后的我看今天,一定还会有新的认知,这就是成长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