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最大的收获:公司复利化-20241215
从杭州回来2天了,今天也没出门,在家养身体(调整时差),电商行业的节奏比互联网更夸张,也了解了一些电商大佬背后的故事。
回头复盘,最大的体会,感受,心得就是:复利。
从打工到创业,做互联网产品,是一种单位时薪到复利的过程。也是我过去十年追寻的。
过去或多或少做出了一点点成绩,但观察跟自己同样起步的同龄人,已经可以做到几个小目标的年收入了。
思考自己和他的不同,寻找对方成功的经验,成功的经验远远大雨失败的经验。
只有成功,才可以再次成功。
我和他最的不同就是没有把「公司复利化」,语言本身就是局限的,表达出来的就是不完成的,我就暂且用这个词来表达我和他的差异点了。
我做到了产品化,这样实现了时薪的复利化,投入同样的时间,收入可以指数提升。
而他,不仅仅产品化,还做到了把公司也复利化,做了无数个公司,每个公司都有产品,每款产品都有指数增长和收益,当然不是绝对的每个都赚钱,但大部分是,整体收入就是类似众星捧月,有主营收业务,但还有无数有营收的业务,而过去的我,只是单线程做了一款产品,做完卖掉或者关闭,然后再做第二个,你应该能理解我说的意思。
这是这次出差,最大的收获了,我如果想实现简单的财务回报,那我下一个阶段需要做多,把业务做多,把收入来源做多,才有可能在最终的收入上实现目标。
这种关系就好像:
第一层:上班是自己时薪赚钱,就像是在挑水喝。
第二层:创业是自己产品赚钱,就像是打了一口井。
第三层:投资多个创业者,创业者帮自己赚钱,就像是打了无数口井,甚至开凿了一条河。
当然,第三层不一定是投资,也可以是自己团队越来越大,能力越来越大,能做的越来越多,所以收入越来越多。
这个过程是一层层递进的,过程是培养也好,是合作也好,就不本质了,关键是越来越大。
上一篇日记说过,如果当初 ProcessOn 是王旭做的,幕布也是,如果这些产品还在,包括新产品,那就是有多款产品供贡献收入,那就已经自由了。
当然上面只是类比和举例,不代表什么实际意义,供你理解这种思维。
有些道理,就是需要时间感受和体会,就像我简单几百字写出来,你看完,字都认识,但无法感同身受。
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是有道理的。
当然,一切都还不晚!